健康园地
政策法规
医学前沿
健康教育
用药常识
您现在所在位置:首页健康园地健康教育健康教育

抓住三伏祛湿季 莫让湿邪染重疾

发表日期:2019-07-16     新闻来源: 编辑:临海市中医院 浏览量:434

一年中气温最高、最闷热的三伏天即将到来,“冬病夏治”成了夏季养生保健的热门词汇。由于夏季气候潮湿闷热以及人们贪凉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,导致人体很容易被湿邪侵袭,冬病夏治作为我国中医特色疗法,其本质是治“湿”。

大家耳熟能详的冬病夏治,到底治的是什么呢?冬病夏治主要治的是冬季的常见病,例如颈肩腰腿痛、呼吸系统疾病等疾病。

在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这致病的“六淫邪气”中,湿气是最难调理的。中医认为,湿是阴邪,容易伤害阳气,尤其容易损伤脾阳,导致全身多种类型的疾病。

“大暑小暑,上蒸下煮”。在夏季,尤其是三伏天,温度高、湿度大,人们常常感觉疲惫、身体沉重,即使睡眠充足也会感觉困倦。再加上夏季吃冷饮、吹空调比较多,都会引发湿气过重。

首先,情志致湿。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等各种情绪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,例如,经常生气会引发肝胆湿热,经常忧虑的人容易出现肺和大肠的湿热。

第二,饮食致湿。经常吃辛辣、寒凉容易伤脾胃,尤其是在夏季,本身天气炎热,吃辛辣、寒凉容易出现代谢紊乱,湿气更难以排出。

第三,药物致湿。糖尿病、高血压等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,在药物的副作用中,很多都会影响肝肾、肠胃的健康,这些副作用以肝胆湿热、脾胃湿热的形式出现。“药物致湿比较普遍,但是生病又必须吃药,建议服药的患者尤其要注意祛湿。”

第四,环境致湿。梅雨时节、三伏天气,室内加湿器使用过度,都会引发体内湿气。

第五,不良习惯致湿。现在是“全民熬夜”时代,学习、工作、娱乐都让人睡得很晚。中医讲,人卧则血归于肝,如果到了休息时间还不睡觉,肝脏会继续工作代谢,得不到休息。此外,熬夜要用眼,更加剧了肝脏的负担,引起肝胆代谢紊乱,诱发肝胆湿毒。

那么,为什么在夏季更适合祛湿呢?人其实在一年四季都会受到湿邪的困扰,而夏季炎热,人体代谢快、出汗多,再加上夏季吹空调、吃寒凉,受风寒的机会比较多,因此应格外注意祛湿。另一方面,夏季新陈代谢快,体内的湿毒会从内往外走,如果此时能“推”一把,借助汗液代谢加快,就能帮助湿气排除。因此三伏天是祛湿的好时节。

关于三伏天的养生原则,首先要保证平衡的心态,保持开心、快乐,避免情志致湿。

第二,在饮食中要尽量少食辛辣和寒凉,这是避免湿热在体内集聚的重要方式。

第三,因病服用药物的患者,在服药的同时要注意祛湿。

第四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按时起居,注意眼睛休息,适当锻炼、运动。

此外,可以注意多吃一些利于祛湿的食物,如冬瓜。也可以选用一些具有正规中医背景、质量有保证的膏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