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冬病夏治”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,它是根据《黄帝内经·秦问·四气调神论》中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原则,结合天灸疗法,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,以鼓舞正气,增加抗病能力,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。它是经典中医理论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、“择时施治”在临床的具体运用,其作用已被上千年的临床实践所检证。
所谓“冬病”一般是指易于在冬季发病或者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疾病。中医认为,“冬病”主要是人体易于受寒气侵袭的疾病。常见的“冬病”有感冒、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慢性阻塞性肺气肿、过敏性鼻炎、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、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。这些疾病发作呈明显的季节性,并且在秋冬季发病率高,常反复发作。
所谓“夏治”就是针对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,在夏天的时候进行对症治疗,以期通过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,来达到使冬天发病率降低或减缓病情的目的,坚持数年后,有些疾病甚至可以根治。
中医的理论认为,“人与天地相参,与日月相应”,“一体之羸弱,消息皆通于大地”,“天人合一”,因此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,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,而人体之阳气“生于春,长于夏,收于秋,藏于冬”,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,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,往往阳气不足,而且寒邪积久不散更伤阳气,就会导致内寒。同样,患者体质在这一时期也处于低潮,接受外界治疗能力处于“不佳时期”,见效缓慢。而春夏,尤其是三伏天,由于气温升高,人体内阳气上升,经络通达,气血充沛,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,能最大限度的驱风袪寒,祛除体内沉痼,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,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,并为秋冬储备阳气,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至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,这正是“冬病夏治”的原理。
目前,我国各大中医医院均开展“冬病夏治”穴位敷贴疗法,根据“天人相应”原理,在每年初、中、末伏第一天进行治疗。三伏天时,日照长,温度高,自然界阳气最旺盛,此时顺时就势进行穴位敷贴,以摄取阳气于人体,有助于扶正固本,防治“冬病”。临床观察发现,凡经过三年或三年以上治疗者,其疗效较断续或只做一年者为好。
外用咳喘膏、骨痛膏
外用咳喘膏、骨痛膏选用多种中草药,采用现代生物发酵技术,添加天然透皮与脱敏成份,容易吸收,克服了传统方法刺激大易起泡的缺陷,并且使用方便,可随贴随走,省时文明,又克服口服药物之副作用、针刺疼痛、艾灸灼伤等诸多不适,不但应用于“冬病夏治”,且全年均可辨证施治。
外用咳喘膏 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肺气肿、过敏性鼻炎、咽炎、咳嗽、反复感冒等秋冬季容易复发和加重的呼吸道疾病
外用骨痛膏 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,达到温阳补肾、祛风散寒、活血止痛的功效。对于肩周炎、腰椎病、颈椎病、骨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,不但可 “冬病夏治”,且全年均可辨证施治,是治疗关节骨痛的上佳选择。
穴位贴敷注意事项
1、成人穴位贴敷保留2—6小时,儿童保留1—3小时,或遵医嘱。如果贴敷时感到局部疼痛较甚,灼热难忍,可以随时揭去膏药。
2、有的病人在贴敷后局部出现水疱、皮肤瘙痒,这属正常现象,如水疱较小,不必做特别处理,最好任其自然吸收;如水疱较大,请医生处理,不要自行涂抹膏药。如水疱过大或水疱已破,禁止淋浴,以免感染。如病人出现体温过高等感染症状,可遵医嘱服用抗生素。
3、不要长时间在空调房内逗留,哮喘和胃寒病人要少吃冷饮,否则,体内宿寒难以祛除,影响治疗效果。
4、饮食清淡,戒牛肉、鹅肉、韭菜、海鲜等发物。禁食生冷、油腻、刺激性的食物。
5、贴敷后局部皮肤可能会留下轻微色素沉着或疤痕,为正常现象,缩短贴敷时间,在皮肤发痒或稍有红肿时即除去膏药,可避免或减少这种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