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药种类繁多、功能各异,除了要对症正确选用药物外,还要掌握合理的用药时间,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。
1、胃动力药
胃动力药又称胃肠推动药,是能增加胃肠推进蠕动的一类药物。临床用于胃腹胀满、食管反流、胃轻瘫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放化疗病人恶心呕吐的治疗。
常用药物:多潘立酮(吗丁啉、胃得灵、哌双咪酮)、西沙必利(普瑞博思)、伊托必利、莫沙必利等(伊托必利、莫沙必利为新型胃肠动力药)。
服用时间:宜在饭前30分钟服用。这样到了进餐时,血液中药物浓度正好处在高峰水平,可以有效提高进餐后的胃动力作用,从而达到应有的促消化之目的。
2、助消化药
助消化药是指能促进胃肠消化过程的药物,其多数含消化液中的主要成分,可用于消化道分泌功能不足;也有一些药物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,并增强消化酶的活性,以达到帮助消化的目的。
常用药物:胃蛋白酶、胰酶、强力胰酶、胰淀双酶片、复方淀粉酶粉(胖得生)、多酶片、康胃素(卡尼汀)、乳酶生片(表飞鸣)等。
服用时间:胃蛋白酶、胖得生宜饭前或饭时服;多酶片、康胃素宜饭前服;强力胰酶、胰淀双酶片宜饭时服;胰酶、乳酶生片宜饭后服。
3、抗酸药
抗酸药多为弱碱性化合物,口服后能直接中和胃酸,减轻或消除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作用,从而缓解疼痛;同时能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,降低胃液对溃疡面的自我消化,而有利于溃疡愈合。
常用药物:氢氧化铝、氧化镁、三硅酸镁、碳酸钙,以及复合制剂,如胃舒平、盖胃平、胃必治、胃得乐(其中主要成分为抗酸剂)等。
服用时间:餐后1~1.5小时。服用抗酸药目的是中和过多的胃酸,患者须在胃内食物消化后接近排空时(即进餐后1~1.5小时)服用,才能充分发挥抗酸药最佳疗效——可维持缓冲作用达3~4小时。若餐后立即服用,则药效只能维持1个多小时。
4、抑酸药
抑酸药又称抑酸剂,是指抑制胃酸过多分泌的药物,主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等。
常用药物:临床上使用比较广泛的抑酸剂主要分为H2受体拮抗剂(如西米替丁、雷尼替丁、法莫替丁等)和质子泵抑制剂(如奥美拉唑、雷贝拉唑、壮索拉唑等)两大类。其中,以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效果最为明显,已经成为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常用的一类药物。
服用时间:质子泵抑制剂餐前或空腹状态时口服(因此类制剂的吸收易受胃内食物的干扰);H2受体拮抗剂则餐前、餐后均可服用。
5、胃黏膜保护药
胃黏膜保护药又称为胃黏膜保护剂,是指具有保护和增强胃黏膜防御机能、促进上皮细胞生长的一类药物,已成为治疗胃溃疡的主要药物之一。
常用药物:胶体次枸橼酸铋(得乐)、硫糖铝、铝碳酸镁、米索前列醇、麦滋林-S等。
服用时间:两餐之间(或包括1.5~2小时)或晚上睡前服。影响胃黏膜保护类药物疗效的关键在于胃内药物的浓度,以及药物与胃黏膜接触的时间长短。如果胃里有食物,会降低药物浓度,使应有的药效减弱;同时,食物消化后排空时会带走部分药物,使这些药物不能与胃黏膜很好地接触而失去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