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床观察发现,老年人骨折后伴发心脑血管病较为普遍,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恶化导致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。我国某医院研究人员曾对因骨折后伴发心血管病住院的36例老年患者的特点、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进行分析研究,结果发现:骨折前存在糖尿病、冠心病、高血压、高血脂史者23例,占64%,骨折前无冠心病及上述病史,骨折后又患病者13例,占36%。23例原有心脑血管病者均有旧病复发及恶化表现,13例无病史者,经确诊是骨折后患上了心脑血管疾病。
骨折后为何较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呢?研究人员认为:
1、骨折后剧烈疼痛,引起交感神经兴奋,肾素-血管紧张素-醛固酮系统活性上升,导致血压增高,严重时造成脑出血。
2、骨折及手术后,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,儿茶酚胺浓度增加,可直接损害心肌,增加心肌自律性和导位起搏点活动。
3、长期卧床,血液流动缓慢,脑缺血、缺氧加重,引起支配心脏中枢神经、植物神经功能障碍,也可引起心脏传导和自律性改变,又因老年人心脏功能衰退,故心律失常较多见。
所以,为预防和阻止骨折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恶化。
首先,老年人应重视防治骨质疏松症,平时注意补钙,适当增强骨骼承重训练,到户外常晒晒太阳等,这对降低骨折发病率是十分重要的。
第二,一旦发生骨折应密切观察,监护血压、心律变化,条件允许则早期积极采取手术治疗,对骨折后出现的心脑血管病要给予积极治疗,防止恶化。
第三,平时还应积极防治中、老年人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肥胖及高脂血症,提倡多运动,低热量、低脂肪及低盐饮食,控制体重,以预防和延缓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