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是一把双刃剑,适量饮用可以活血化瘀,通经活络,祛风湿。现代研究也表明适度饮酒可降低某些慢性疾病风险,但这些益处有限而且仍存在争议。所以从总体来说,酒精对人类健康的“净作用”认为是负面的。
我国酿酒、饮酒的历史源远流长,酒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今天我们就谈谈在冬季如何健康而愉快的饮酒。
首先
我们要知道酒的分类
按生产方式酒可分为三大类,蒸馏酒、发酵原酒和配制酒。白酒属于蒸馏酒,它是将原料经过发酵使糖变成酒精后,用蒸馏的方式得到酒液,再经过陈酿、勾兑而成的酒。啤酒、黄酒、葡萄酒等是属于发酵原酒,它是将原料经过发酵使糖变成酒精后,用压榨方法使酒液和酒糖分开而得到酒液,再经陈酿、勾兑而成的酒,营养价值高于蒸馏酒。药酒是属于配制酒,它是以食用酒精或者是蒸馏酒、发酵原酒作酒基,配以其它原料(如中药、花、果等)制成。
其次
我们要知道冬季如何合理饮酒
1、热红酒
热红酒是从德国流传过来的一种红酒喝法,通常圣诞节时德国人全家做过弥撒之后会喝这种酒。一起捧着热酒边喝边聊,从头到脚热起来,好像冬天里的一把火。
热红酒就是红酒加热,然后加入肉桂、丁香、柠檬、橙皮、一点点白糖,开锅即成。
热红酒口感偏甜,非常适合搭配中国冬至时节大家都要吃的汤圆之类的甜食,这种饮法让红酒品出了中国元素。建议热红酒时,可以选便宜些的或开瓶后喝剩下的,最好选择稍微甜口的红酒。
2、热黄酒
黄酒,可通血脉、温四肢,缓解寒冷感。在冬季经常出现肠胃虚寒疼痛的人,每日饮用一小杯热黄酒,可散寒止痛。在冬季饮用热黄酒时,一般将黄酒隔水烫到70℃左右。黄酒在烫热过程中,其中含有的极微量对人体健康无益的有机化合物,会随着温度升高而挥发掉,减轻对身体的伤害。
3、热白酒
冬季要把白酒烫热了再喝,因为白酒中成分比较复杂,除酒精外,还有一些危害健康的物质,比如甲醇、乙醛等。乙醛的沸点只有21℃,甲醇的沸点是64.7℃,当用沸水加热后,它们就会变成气体蒸发掉。正如清代朱彝尊认为:“饮生酒、冷酒久之,两脚肤裂,出水疯痹肿,多不可治,或损目”。当然,对酒加温要有一定限度,不能太热,因为酒精的沸点为78.3℃。太热会使酒中的主要成分乙醇大部分或全部挥发掉。
4、最好不要饮啤酒
啤酒是一种高热量的酒精性饮料,1升啤酒的热量相当于200克面包或500克马铃薯,称为“液体面包”。冬季人们经常吃火锅和高蛋白的食物,如果再喝啤酒的话,容易使人发胖,产生“啤酒肚”,还可以诱发痛风。
5、药酒要因人而异
《汉书·食货志》中说:“酒,百药之长。”有活血、止痛、散寒、助阳的功效。药酒按照其作用大体可分为治疗性药酒和滋补性药酒二类。治疗性药酒是以治疗或防治疾病为主要作用的药酒,在配方上多有一定的要求。滋补性药酒虽然对某些疾病有一定防治作用,但其主要是对人体起滋补保健作用。因此不能药证不合,要辨证喝酒。
再次要知道喝多少量
儿童少年、孕妇、乳母不应饮酒。成人如饮酒,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,女性不超过15g。
最后
就是要知道醉酒后如何处理
一、醒酒药饮
白茅根 30g,
大黄 10g,
葛根30g。
煎水200 m L。
神志清醒顿服,对于神志不清者可从胃管注入。
二、辨证治疗
1、酒毒攻心证:神志或谵妄或昏迷 ,步态不稳,震颤,大汗淋漓,四肢厥冷,面色苍白,二便失禁,舌质红绛或紫暗,苔白;脉或疾数或微绝。
病机:酒毒蒙窍,伤气耗阴。
治法:醒脑开窍,益气固脱。
推荐方药: 安宫牛黄丸(《温病条辨》)或回阳急救汤(《医林改错》)加减。
2、酒毒肝胆证:烦躁易怒易激,行为粗鲁,头目胀痛,面红目赤,口苦口干,胁腹胀满灼痛,尿黄,耳鸣,或吐血,或黄疽,舌质红或绛,苔黄,脉弦数。
病机:酒毒化热,传及肝胆。
治法:清肝利胆,解酒毒。
推荐方药:栀子大黄汤加减(《金匮要略》)加减
3、酒毒脾胃证:恶心呕吐,唿气、呕吐物有酒精味,肢体困重,暖气厌食,恶寒身热,院腹痞闷,大便或塘或结,气味臭秽,舌质红,苔薄,脉滑数。
病机:酒毒壅滞,损伤脾胃。
治法:消食醒酒,调治脾胃。
推荐方药:葛花解酲汤(《内外伤辨惑论》)加减。
李时珍特别指出:“酒,天之美禄也。少饮则和血行气,壮神御寒,消愁遣兴,痛饮则伤神耗血,损胃亡精,生痰动火,此物损益兼行。”因此我们不要长期过量饮酒,特别是在冬季,要记得我们说的如何冬日暖酒。